盛煌娱乐观法丨第三方汽车测评的法律规制与行业价值重构——从“懂车帝智驾实测争议”谈起盛煌娱乐律师事务所-盛煌娱乐观法
盛煌娱乐观法
盛煌娱乐观法丨第三方汽车测评的法律规制与行业价值重构——从“懂车帝智驾实测争议”谈起
作者:admin 2025-07-31

微信图片_2025-07-31_144325_842.jpg


当懂车帝2025年7月下旬发布的智驾安全实测视频中,特斯拉Model 3在高速夜间施工场景中成功避让障碍物,而某些品牌车型却径直撞上假人时,这场涉及20余个品牌、近40款车型的测评不仅引爆了舆论,更将第三方汽车测评的法律边界与行业价值推向了聚光灯下。

 

作为连接消费者与车企的重要纽带,第三方测评在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技术迭代、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但懂车帝测评事件显现的测试标准并不精准一致、责任划分结论存在争议等第三方测评存在的普遍现象,亟需构建更完善的法律规制体系。


一、第三方测评的行业价值与法律定位


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0%的市场背景下,辅助驾驶系统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第三方测评通过模拟真实使用场景,将抽象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性能数据,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信息检索成本。懂车帝实测中,仅58%车型能在儿童突然横穿场景中有效刹停的统计结果,直观揭示了行业技术瓶颈,达成了提醒消费者正确认识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的初衷;但与此同时,由于测评结果的体现方式与具体品牌型号的车辆直接挂钩,势必对众多车企的市场口碑和销量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业内人士对于这场测试的审视和质疑当然也在情理之中。 


替换.jpg

(图片经过处理,原图转载自懂车帝原创 微博评论 可乐晓斌)


从法律属性看,汽车测试行为属事实陈述,测试后的评价为意见表达。基于两种法律属性,第三方测评机构应遵循诚信、平等、公开原则,防范因测评结果(客观上形成对产品性能的比较评价)而引发的潜在竞争、侵权、广告责任等风险。


第三方测评机构基于市场主体的不同身份,而可能负有不同的法律责任。如果作为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8条规定的知情权,测评机构负有提供真实、全面信息的义务;如果作为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根据《广告法》第28条的广告内容准则,其发布的内容不得存在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情形;如果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也就是在电子商务中为交易双方或者多方提供网络经营场所、交易撮合、信息发布等服务的组织,那么根据《电子商务法》第17条规定的披露义务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职责,“为消费者提供评价服务”的经营行为应当遵守经营者的诚信义务。


从国内外的行业经验来看,成熟的测评体系能反向推动技术创新。美国《机动车信息和成本节约法》【Motor Vehicle Information and Cost Savings Act(MVSA)】要求车企公开安全测试数据,催生了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The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 IIHS)等权威机构,倒逼行业提升碰撞安全标准。懂车帝实测中暴露的“夜间施工区误判率高”问题,直接促使岚图汽车呼吁将“失效兜底能力”纳入强制标准,印证了测评机构作为技术进步“催化剂”的独特价值。


二、当前汽车测评行业的法律困境


懂车帝事件引发的争议,折射出第三方测评面临的三重法律争议。


首先,测评目的的确定、测试标准的统一、测试方法的合理性和数据透明度均影响测评结果的公信力。懂车帝的智能驾驶测评引发汽车生产厂家质疑的不公正之处,主要集中在测试标准对不同技术路线的友好程度不同。测评中大量使用布制假车(GVT)模拟障碍物,这类低反射率目标对依赖激光雷达的车型存在“降维打击”。例如,华为问界M9在“高速惊现事故车”场景中,因激光雷达对布的反射率远低于对金属的反射率,紧急制动距离比特斯拉Model X 长30%,而特斯拉通过算法优化动态识别布车褶皱特征反而表现更优,但现实应用场景中的真实车辆毕竟是金属材质为主。这种设计直接导致搭载激光雷达的国产车型(如问界、小鹏等)在同类场景中普遍失分,被质疑为“纯视觉路线的定制化测试”。


从测评智驾水平、防范功能滥用的目的来看,本次测评向大多数不了解智能驾驶边界的消费者敲响了警钟。但这种测试方法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因公众缺乏专业知识判断而使其信赖评测结果,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某国产车企在声明中指出,测试未考虑不同车型的传感器配置差异,实质是对测评客观性的根本质疑。


其次,利益冲突的隐蔽性加剧了信任危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测评机构若接受车企赞助未如实披露,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对比而言,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则要求测评者必须充分且明确地披露品牌方为产品评测而向他们支付的费用(无论以何种形式)、“用大号字体披露利益关系”的监管经验1,反衬出我国在利益申报制度上的空白。


最后,法律责任的模糊性导致纠纷解决机制失灵。当测评结果与车企宣称存在差异时,消费者即使因受到误导而产生损失,也往往难以举证测评机构的过错。中消协数据2显示,37.2%的消费者因虚假测评遭受损失,却仅有11%能获得赔偿。


三、规制路径:构建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针对互联网时代高频发生的第三方测评现象,亟需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与社会监督的协同治理框架,以促进创新、保护消费者权益。


行政监管层面,对懂车帝这类涉及公共安全的测评,可借鉴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的“数据影响评估”制度,强制要求公开测试方案与原始数据。


行业自律及共建机制的完善同样关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可牵头制定《汽车测评机构行为准则》,确立“四禁止”原则:禁止接受车企委托测试、禁止隐瞒关键测试参数、禁止使用“最佳”“第一”等绝对化用语、禁止未经重复实验发布结论。参考长城汽车提出的“共建测试标准”倡议,可建立由车企、测评机构、消费者代表组成的标准委员会,保障智驾系统的测试场景更普遍适用于现实场景。


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制度创新。对于某些以广告宣传为目的、诋毁竞争对手的“只评不测”的营销号,可根据其实际拉踩的具体细节,依据《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制其不当行为,提高违法成本。此外,还可考虑建立“测评结果溯源”机制,要求平台对测试视频进行区块链存证,确保可追溯。借鉴英国《消费者权益法》(The Consumer Rights Act)的“集体诉讼”制度,允许消费者协会代表受损群体提起公益诉讼。


结语:在创新与规制中寻找平衡


懂车帝实测引发的关注,本质上是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过程中,技术创新速度与制度更新不同步导致的阶段性争议。第三方测评作为市场经济的“润滑剂”,其正向价值应当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而进一步扩大。通过构建科学的法律规制体系,使其既能发挥在促进消费升级、推动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又能防范充值软广、虚假宣传、数据造假等质疑。


当测试标准足够透明、利益关系足够清晰、法律责任足够明确时,消费者才能真正借助测评信息做出理性决策,车企才能在公平竞争中专注技术突破。这既是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治经济在新能源时代的生动体现。正如一些汽车企业所呼吁的,唯有“国标护航+行业共建”,才能让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的轨道上稳健前行。


注释:

1.https://www.ftc.gov/news-events/news/press-releases/2020/02/ftc-seeks-public-comment-its-endorsement-guides 

2.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23年3月21日发布《“第三方测评”对消费者权益影响调查报告》

联系我们

北京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号财富金融中心35-36层  

电话:+86 10 8587 9199 

上海 

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1133号长宁来福士广场T1办公楼37层

电话:+86 21 6289 8808 


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金田路荣超经贸中心4801  

电话:+86 755 8273 0104

天津 

天津市河西区郁江道14号观塘大厦1号楼17层

电话:+86 22 8756 0066

南京

南京市江宁区秣周东路12号7号楼知识产权大厦10层1006-1008室

电话:+86 25 8370 8988

郑州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融岛华仕中心B座2楼

电话:+86 371 8895 8789

呼和浩特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绿地腾飞大厦B座15层

电话:+86 471 3910 106


昆明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恒隆广场11楼1106室

电话:+86 871 6330 6330

西安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11号绿地中心B座39层

电话:+86 29 6827 3708

杭州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院路77号黄龙国际中心B座11层 

电话:+86 571 8673 8786


重庆

重庆市江北区庆云路2号国金中心T6写字楼8层8-8

电话:+86 23 6752 8936

海口 

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玉沙路5号国贸中心11楼

电话:+86 898 6850 8795


东京

日本国东京都港区虎之门一丁目1番18号HULIC TORANOMON BLDG.

电话:0081 3 3591 3796


加拿大

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省夏洛特顿市皇后街160号

电话:001 902 918 0888

迪拜

迪拜伊玛尔商业园1号楼505号

电话:971 52 8372673

  • 首页
  • 电话
  • 返回顶部